【資料圖】
新聞眼2023年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支持小攤、小店活起來、火起來”;今年2月,廣西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充分就業增強市場活力的若干措施》,提出鼓勵發展夜間經濟等特色經營……在相關措施的加持下,南寧的夜間經濟如虎添翼,呈現出熱火朝天的景象。 連日來,記者兵分多路,尋找夜市小攤小故事,記錄他們奮斗的樣子,展現夜間經濟在促進靈活就業、驅動多元消費、增強市場活力方面的獨特魅力。南國早報-廣西云客戶端今起推出《夜市攤點亮我的生活》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王肇鞏(馬哥)和愛人邊制作蚵仔煎邊跟顧客聊天。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羅貝爾/文 游擁軍/圖
中山路美食街是南寧的一張美食文化名片。如今,在中山路的街角,依舊燈火通明、滿路飄香。今年2月,攤販們搬遷到中山路萬象匯附近的臨時過渡安置點,他們繼續經營著深夜食堂,守護著市井繁華。
3月10日,南國早報記者來到南寧中山路萬象匯附近的夜市臨時過渡安置點,看到一家特別的夫妻檔小吃攤。妻子負責在攤前煎制小吃,伴隨著呲呲的煎炸聲,蚵仔煎的香氣撲鼻而來。丈夫馬哥駐守后方陣地,穿梭在烹制小吃和照顧食客之間,時不時還用他特有的語調與食客聊聊閑事、嘮嘮家常。
今年58歲的王肇鞏是中國臺灣高雄市人,朋友稱其為“馬哥”,今年已是他來南寧生活的第13個年頭。2008年,馬哥通過社交軟件認識了來自玉林的小妹,兩人喜結良緣,一同來到南寧生活。2010年,夫妻二人在中山路夜市支起一輛美食小餐車,開始做起了蚵仔煎、三杯雞等小吃生意。
凌晨1時,當食客們酒足飯飽相繼離去,馬哥夫婦也歇了下來。馬哥向記者回憶道,初次來到南寧就覺得這里的氣候與臺灣很相似,中山路夜市頗有臺灣夜市的氛圍,便與妻子商量盤下中山路美食街的攤位,售賣自制的臺灣小吃。
馬哥告訴記者,2012年是中山路美食街臺灣小吃競爭激烈的時期,當時有22家臺灣人開設的小吃攤,然而如今在中山路夜市臨時安置點上,僅存馬哥的蚵仔煎和臺灣奶茶兩家臺灣小吃店。
馬哥夫婦也曾嘗試過到西關路夜市、臺灣街附近擺攤經營。在南寧輾轉多地后,今年2月,夫妻倆選擇回到中山路這條熟悉的巷口,推著使用了13年的小餐車,繼續經營臺灣美食的小本生意。馬哥說,蚵仔煎重回中山路是老食客們的心愿,夫婦倆懷著對中山路老街的不舍情感,再次回到了這里。
今年2月,南寧市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項目開始施工,轄區政府部門為攤主在中山路萬象匯附近安排了臨時過渡安置點,除了馬哥夫婦,在臨時過渡安置點上還有許多不愿離去的“守望者”。他們因為情懷所以熱愛,用心經營三尺小攤;因情懷所以堅守,駐守中山路美食巷口;也因情懷所以等待,盼望美食街修繕完工之日,續寫昔日輝煌篇章。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 作為新型零售業態之一 即時零售近年來正成為撬動消費增長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體驗性 農業旅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家樂
- 脫發年輕化帶來了市場擴增 各大廠商通過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訴數量呈上升趨勢 預制菜是花高價吃料理包嗎?
- 在國民支出中占比將達46% 服務型消費快速地迭代發展持續煥發生命力
- 成了資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業都在積極跨界布局咖啡賽道
- 新增超千家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國慶期間預制菜整體銷量較去年大為增加
- 值得借鑒和共享 上海、重慶出境游業務有助于國內旅游業進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經濟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費有了新特色和新亮點
- 前八月虧數千萬九月扭虧為盈 車市的“金九銀十”要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