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們創造的奇跡②】
我國海水稻種植面積突破百萬畝
袁隆平院士夙愿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光明日報青島1月11日電(記者 崔興毅 劉艷杰)曾經寸草不生的海濱灘涂,或是直泛鹽花的鹽堿地上,竟然能長出香噴噴的稻米。這是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創造的奇跡!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耐鹽堿水稻(俗稱“海水稻”)種植面積已突破100萬畝!
我國有近15億畝鹽堿地,一向被視為“農業荒漠”,而在中國農業科技人員眼中,種植海水稻,是喚醒這一“沉睡”資源的重要方式。2012年,袁隆平院士牽頭,在山東青島組建海水稻研發團隊,開始技術攻關。
“與普通水稻不同,海水稻必須具有一定的耐鹽堿能力,可以在海濱灘涂、內陸鹽堿地種植。最初的種質資源,是袁老從國內外一點點收集來的。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篩選出天然抗鹽、抗堿、抗病基因的品種。目前,我們已經擁有種質資源近2000份。”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技術研發部部長萬吉麗介紹,“不僅如此,種質的耐鹽能力也不斷提高,從最初的3‰,提高到現在的8‰。”
光篩選種質不夠,還得改良土壤。為此,科研人員探索出一套以綜合排灌系統、物聯網傳感器系統、大數據農業信息服務系統為基礎的鹽堿地改良技術。“通過地下傳感器感知溫度、堿度、生長態勢等信息,并即時傳送至大數據中心,通過AI和專家診斷系統,智能調控土壤鹽堿度及水肥釋放,讓土壤和作物都‘活’起來。”萬吉麗說。
2018年,精心培育的海水稻經歷了最嚴峻的考驗——在緊鄰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新疆喀什岳普湖縣惡劣的環境中試種。“當年畝產就達到300公斤,2019年以后,每年畝產都超過540公斤!”令全程參與該項目的山東省泰安市援疆指揮部技術人員王琦更加興奮的是,“土壤鹽堿度從之前的17‰降到2‰,還實現了一年之內稻麥兩作!”
小小海水稻,打開中國糧食增產新版圖。10年來,我國海水稻已從科研試驗階段進入規模化推廣,實現了對全國四大類典型鹽堿地的全覆蓋。
2020年,袁隆平院士進一步在全國開展海水稻推廣種植,啟動“十百千”工程——當年完成10萬畝海水稻種植、100萬畝鹽堿地綜合利用、1000萬畝可利用的鹽堿地儲備。該工程計劃用8到10年時間,改造一億畝鹽堿地,實現鹽堿地變糧倉。
“目前,這一工程正在穩步推進。‘改造一億畝鹽堿地,多養活8000萬人’是袁老的夙愿。我們離實現這個目標越來越近!”萬吉麗信心滿懷。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12日 01版)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 作為新型零售業態之一 即時零售近年來正成為撬動消費增長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體驗性 農業旅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家樂
- 脫發年輕化帶來了市場擴增 各大廠商通過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訴數量呈上升趨勢 預制菜是花高價吃料理包嗎?
- 在國民支出中占比將達46% 服務型消費快速地迭代發展持續煥發生命力
- 成了資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業都在積極跨界布局咖啡賽道
- 新增超千家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國慶期間預制菜整體銷量較去年大為增加
- 值得借鑒和共享 上海、重慶出境游業務有助于國內旅游業進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經濟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費有了新特色和新亮點
- 前八月虧數千萬九月扭虧為盈 車市的“金九銀十”要來了嗎?
頭條
- 環球觀察:多地發揮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作用 保障偏遠山區群眾就醫需求
- “年味兒”十足!大紅燈籠扮靚長安街_世界即時看
- 【開好局 起好步】拓市場擴投資 浙江高質量發展開新局-每日消息
- 新華全媒+丨回家,千山萬弄里的牽掛_世界聚焦
- 世界今日報丨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310萬輛 呈高速增長態勢
- 焦點快報!新華全媒+丨浙江嘉興:夯實農村疫情防線和衛生健康服務
- 天天快看:追光丨健身er們“陽康”后,如何科學穩妥地恢復運動?
- 通訊!新華全媒+丨警察節探營:全國第一聲110警鈴在這里響起
- 新春走基層 | 機車“調音師”奏響春運安全曲|今日看點
- 焦點滾動:【新疆故事】打漁出身的新疆廚師 冬捕節熬制萬人“魚羊鮮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