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清北錄取人數?全省第一
據不完全統計,廈門至少有
58名高三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
(資料圖)
這58名學生分別來自
雙十中學? 22名
(不包括1名今年參加競賽被清華預錄取學生)
廈門一中? 21名
廈門外國語學校? 8名
英才學校? 5名
科技中學? 1名
同安一中? 1名(新疆班)
從目前看,這個數字還是位居全省第一,如果以廈門人口占比看,成績更是突出。
醫學類專業熱度攀升
多校錄取分對應排位較去年上升不少
公費師范生錄取線走高
一些高分考生寧愿放棄985、211高校,也要選擇這類日后“包分配”專業
工科類專業投檔線升高
工科類院校投檔分數線繼續“水漲船高”,哈工大成最大贏家
錄取率有所下降
總錄取率約89.66%,去年為92.61%
多校“學前教育”要補錄
提前批征求志愿中,多校“學前教育”需通過補錄完成招生計劃
土木建筑類熱度走低
該類專業出現在福大、華大補錄計劃
普通高校招生錄取(簡稱“高招”)日前結束,從考生選擇看,一個突出特點是:穩字當頭,不少人把就業掛在心頭。
我們利用福建省教育考試院公布數據,為您解讀閩高招變化。
要說明的是,由于省教育考試院只公布普通類本科院校常規志愿最低投檔分,并沒有公布最低投檔分對應的位次,文中的位次是根據省里的一分一排名。舉個例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本博連讀)的投檔分681分(高考總分是750分),681分總共有23人,從213名到235名,但是,沒有公開資料顯示上海交大醫學院的681分是對應哪一個位次,所以,統一以681分的最低位次來算。
【變化】
1?
今年大學更難考?
日前,省教育考試院對外發布消息, 2023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錄取工作順利結束,全省共20.8萬名考生被高校錄取。
這是什么概念?
根據此前官方公布的“今年高考生人數23.2萬”進行計算,得出今年福建省高招總錄取率約為89.66%。
和往年相比,今年高招錄取率有所下降,去年是92.61%,這應該是和考生數增加有關,今年考生數比去年多了1.4萬人。
不過,除此之外,省教育考試院沒有公布其他數據。
應該說,在高考數據上,福建省公布的數據越來越矜持,以前每個批次錄取完畢,還會通報一次,可以大致算出985、211高校的錄取率,以及本科錄取率,但現在這些數據都沒有對外公布。
本報教育類公眾號“廈門招考”整理出普通類本科最難考的前百名高校。毫無懸念,清華北大高居榜首。
那么,今年福建考生要考上清華北大,需要多少分?
根據北京大學福建招生組發布的消息:今年北大在福建本科批次物理類分數線為691分(全省位次66名,下同),連續十四年蟬聯全國高校首位,歷史類分數線為667分(40名)。北京大學醫學部分數線為677分(選考化學,339名)和673分(不限選考科目,醫學英語專業,461名)。
根據省教育考試院公布的數據顯示,清華大學在福建本科批次物理類分數線為690分(選考化學,79名),清華大學在福建本科批次歷史類分數線為672分(前20名)。
2?
專業走向怎么樣??
醫學類熱度大大攀升
今年福建高招,醫學類就是妥妥的“學霸范”。
今年福建省普通類本科批物理組中,緊隨清華、北大之后的,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本博連讀),投檔分681分,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是235名,去年是309名。
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也從去年500名以外的錄取排位上升到500名以內。
據統計,2023年在全省物理組3000名以內錄取的醫學類相關院校(專業組)共計11個,而2022年是6個,其中:天津醫科大學“506專業組”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去年是4307名,今年是2765名;首都醫科大學“500專業組”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去年是4859名,今年是3881名;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5+3一體化” 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去年是6289名,今年是5561名。
工科類專業投檔線升高
今年工科類院校投檔分數線繼續“水漲船高”,在福建,哈工大成最大贏家:
哈工大(校本部)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從去年的1685名上升到今年的974名;哈工大(深圳)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從去年的1482名上升到今年的1171名;哈工大(威海)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從去年的4655名上升到今年的3010名。
除了哈工大,西北工業大學今年一樣受到高分學子的追捧,“999不限專業組”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去年是3225名,今年是2532名。
土木建筑類熱度下降
這兩年,受行業大環境的影響,高校土木建筑類專業熱度明顯下降。
此間媒體報道,東南大學“建筑類”專業在浙江省錄取排位下滑2000個位次,在山東省錄取排位下滑873個位次。不過,東南大學“999專業組”包含“建筑學類”,今年在福建省錄取排位還略有提升,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去年是2137名,今年是1802名。
根據省教育考試院發布“2023年普通類本科批物理科目組第一次征求志愿”,福州大學和華僑大學這類重點院校也出現在征求志愿里,顯示在常規志愿錄取中,沒有完成招生計劃,其中:福州大學“土木工程”、華僑大學“土木工程”都在征求志愿之列,其中福州大學土木工程補錄5人,華僑大學土木工程補錄8人。
多校“學前教育”要補錄
師范類安排在提前批招生,今年提前批征求志愿中,多校的“學前教育”需要通過征求志愿來完成招生計劃。
在歷史組中,集美大學的“學前教育”(面向全省)補錄計劃是43個,面向廈門市6個;物理組中,福建最老牌的師范院校——福建師范大學的“學前教育”補錄計劃有19個,集美大學“學前教育”補錄計劃有23個,此外,泉州師范學院、莆田學院等的“學前教育”均有補錄。
有人分析說,幼兒人數減少,使得學前教育風光不再。
今年,財經、外語、傳媒類院校錄取位次走低,例如,物理組中,中央財經大學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去年3822名,今年4662名;上海財經大學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去年3225名,今年3710名。
今年被推上風口浪尖的新聞專業,中國傳媒大學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去年6504名,今年8477名。
而歷史組中,北京外國語大學去年投檔分604分,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1014名,今年投檔分599分,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1719名;中國傳媒大學去年投檔分601分,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1719名,今年投檔分599分,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1179名。
當然,由于高校是采用專業組錄取,所以,看不出今年新聞專業是否真的冷了。
【趨勢】
學校專業孰優先??
“專業優先”占上風?有人為了專業放棄清北
被北大清華錄取的學生,和之前學校公布的清北上線率有差距,這是因為有的廈門學生分數到了清華北大的錄取線,但最終選擇放棄,寧可就讀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大等,這樣他們能選擇就讀心儀的專業,選擇余地更大。
這也是今年的特點,高分段考生“重學校、輕專業”的鐵律正在被打破——越來越多高分段的考生也開始注重專業,“專業優先”占了上風,擔心被調劑到不喜歡的專業,寧可浪費考分,錯過某些知名高校,也不愿意壓線錄取。
專業優先的背后,其實是就業優先。
公費師范生和“定向培養”?錄取線走高
有人為了專業放棄清華北大,也有人為了日后“包分配”放棄985和211高校。今年公費師范生和“定向培養”錄取線走高,一些高分考生寧愿放棄985、211高校,也要選擇這類日后“包分配”專業。
按照目前的政策,公費師范生畢業后一般是有編有崗。在提前批,集美大學歷史組最高分——公費師范生(面向廈門),今年上漲18分,物理組——公費師范生(面向龍巖)上漲34分。
與此同時,“定向培養”也受到歡迎。所謂“定向培養”一般指在招生時即通過合同形式明確其畢業去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定向培養招生,是為了幫助邊遠地區和工作環境較艱苦的基層行業培養人才,鼓勵學生到這些地區或行業工作而制定的一項政策,招生時面向具有特定區域戶籍的考生。定向培養一般包括基層衛生人才、基層農技人員、基層林技人員、糧油儲檢人員、小學全科師資和中學師資等類型的定向培養招生。
今年高招,提前批中,以廈門醫學院為例,2023年在省內本科提前批招生物理組最高565分,最低514分。其中,臨床醫學漳州定向生對比去年上漲了33分。而莆田學院“臨床醫學”定向漳州對比去年上漲了44分。當然,也有醫學類的定向計劃需要補錄。
本科批,福建農林大學“定向專業,福清市”(999農學專業)錄取1人,投檔分611分,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8691名。而去年這個定向地區分數是580分,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14555名。
611分是個什么概念?蘭州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投檔分也是611分。
今年福建農林大學“定向專業,漳浦縣”(506農學、植物保護專業)共招收2人,最低投檔分601分,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11161名。而去年這個定向地區分數是548分,錄取分對應最低位次2.7萬名。601分是個什么概念?河海大學和中國藥科大學投檔分也是601分。
當然,以上引用分析或許只能呈現一個局部,但是,應該可以看出:一些來自縣城的尖子生在院校和專業選擇上更加趨向務實——考上就意味著畢業后“有崗有編”,這份吸引力可能超過了985和211高校。
【佘崢說事】
“張雪峰效應”顯現了嗎?
今年高招錄取時,一直有人問:“張雪峰效應”顯現了嗎?
張雪峰原本是坐擁千萬粉絲的“考研名師”,這幾年開辟高考志愿指導疆土。今年高考,他在直播間直言不諱地列舉一些不建議報考專業,包括新聞類、土木建筑類、語言類、財經類等。其中,張雪峰在直播中說“孩子非要報新聞學,我一定會把他打暈!”引起高校新聞學教授不滿,也引發經久不息的討論。
他的一句話打動了很多家長,“我出身普通老百姓,如果家境優渥,選擇更多,不存在錯不錯的問題;但是大多數的家庭,條件沒有那么好,選專業就要選適合自己的,能讓自己吃上飯的!”張雪峰擁有一批擁躉,將他認作“指明路燈”。
從小學到大學的家長群里,一些家長對張雪峰所說的每個字,照單全收。在廈門的一個以小學生家長為主的群里,一位媽媽現在為五年級的兒子定下目標是:以后考個能“包分配”的專業。
那么,今年福建高考,“張雪峰效應”顯現了嗎?
實事求是地說,從錄取結果看,“張雪峰效應”依稀可見,當然,主要還是大環境影響。有人說,但凡家長稍懂一點,也不至于奉張雪峰為神明。
“張雪峰式”的志愿填報方式,錯在哪里?
首先,填報志愿其實是聽從自己內心的一個機會,盲目地把自己的人生交給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并不可取。有指導學生志愿的老師說,家長經常這樣咨詢:我的孩子多少分,多少位次,你說他要報什么學校、什么專業以后好找工作?每當接受這種跳過孩子個性、意愿的咨詢,他就要抓狂:你的孩子到哪里去了!你有問他想做什么嗎?
更重要的是,某種角度看,“張雪峰式”志愿填報方式,歸根到底,用一把功利的尺子,把不同專業都分成了“有用”與“無用”,而所謂“有用”就是“飯碗”。
有人說,這有什么錯?對于普通家庭來說,他們要先解決吃飯問題,理想能當飯吃嗎?
這似乎也沒錯,但問題是,在變化莫測的時代,冷門和熱門都是相對的,都是基于目前的現實,很可能還沒有等到畢業,就時過境遷,你能否具備自我調適應變的能力、不斷學習和健全的心理素質,這才是最重要的。
張雪峰本人正好詮釋了這點:大學里讀什么專業,對人生未必具有決定性——他本人大學所學專業是給排水。
或許,“張雪峰式”志愿填報方式也無所謂對錯——有人覺得,從事職業恰好是自己熱愛的,是一輩子最幸福的事;但是,有的人則認為,從事的職業和自己的熱愛是可以割裂的,所有的選擇都取決于你要過什么樣的人生。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