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資訊頻道 > 圖片新聞 > 正文
一脈相承-當代中國畫學術交流網絡展8月6日即將開幕
2023-08-05 19:25:05 來源:騰訊網

由江蘇省海外聯誼會、江蘇省中國畫學會、“中國藝術家協會”(臺灣)、美國中國畫學會主辦,源當代美術館、臺灣藝坊文化空間、美國天普美術學院、美國國際傳統文化發展基金會承辦的“一脈相承-當代中國畫學術交流網絡展”將于北京時間8月6日上午10點開幕,將連線北京、南京、臺北、洛杉磯、紐約、舊金山、芝加哥、休斯敦、巴黎、羅馬、東京、香港。本次展覽由麻念臺、趙建民、翟優、王蘇源聯合策展。


(資料圖)

中國畫是根植于中國文化土壤的民族藝術,在其從古至今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豐富、更新和創造藝術語言,形成了守正創新的發展路徑。歷史上,每個時代中國畫所處的時代背景、生存環境各異,造就了豐富多彩的面貌,表現出精彩紛呈的筆墨心跡。中國畫是一脈相承的藝術,“脈”既是一以貫之的文脈,又是綿延不絕的氣韻之脈,正是一脈相承的傳統藝術精神把五湖四海的中國畫藝術凝結起來,最終形成了時代獨特的整體藝術面貌。在向傳統學習,賡續中華文脈精神的同時,中國畫更加提倡深入現實生活,從人民之中汲取素材,從時代發展之中獲得營養。古人講,“筆墨當隨時代”才有生氣,其實偉大的時代離不開藝術家個人的藝術創造,離不開為滿足同時代人審美需要的藝術探索。人即時代。因此,高云先生提出的“筆墨當隨人”顯然更加本質與關鍵。藝術創作是人的活動,藝術表現離不開人性的謳歌,但凡立得住的藝術,無不是一脈相承的以豐富多彩的個人風格、地域風格表現并滿足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唯有以多元開放的姿態擁抱人表現人,才能站在世界格局之上為中國畫的時代發展書寫燦爛的篇章。

一脈相承傳筆墨,萬里同心中華情 中國畫學會創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克題辭

“當代”是中國畫的最新語境,代表中國畫現實的審美標準;“學術”是中國畫所依托的文化根基,傳統資源。本次展覽緊扣這兩個關鍵詞,意在發起全世界有志于中國畫藝術傳承與發展的名家學者更多地從傳統與時代的交互中思考自身創作,在“筆墨當隨人”的同時,不忘挖掘中國畫歷史資源,從中汲取營養。江蘇省中國畫學會的倡議得到了江蘇省海外聯誼會、“中國藝術家協會”(臺灣)、源當代美術館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美國中國畫學會的積極響應,以高云會長為首的江蘇省中國畫學會眾多藝術家與臺灣地區以麻念臺理事長和王南雄、江明賢、林章湖為代表的一批藝術家;以及美國中國畫學會趙建民會長和張宏賓、大澤人、劉昌漢等僑居美國的藝術家紛紛奉獻出佳作,積極參展,向世界人民展現當代中國畫藝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共同探討中國畫未來的發展之道。此外,本次展覽還有幸得到海內外多家知名機構和媒體平臺鼎力支持,充分體現出中國畫藝術強大的文化魅力、精神凝聚力和學術含金量。

展覽是人類藝術交往,精神對話的重要平臺。江蘇省中國畫學會成立近十年來一直致力于守正創新,凝聚共識,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藝術展覽和各種形式的中國畫學術交流大力促進中國畫藝術的弘揚。本次舉辦跨時空線上“一脈相承——當代中國畫學術交流展”意義非凡。中國畫以形象表達觀念,抒發情感,以意化人,以情動人,延展中國畫交流十分有利于世界華人的互相了解,凝聚共識,深化友誼,在共同守護傳承中華民族藝術傳統精髓的同時共同創造當代的筆墨語言。本次展覽聚集了中國海峽兩岸和美國中國畫代表人物的精品力作,擬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巡回展覽方式向世界集中展示新時代中國畫在不同地域和文化環境中的豐富樣態與最新發展。“樹高千丈不離沃土”,中國畫起源于中華民族深厚的土地,全球中國畫同仁是一家,中國畫的繁榮與進步離不開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努力。

本次展覽和學術論壇的初衷就是通過集中展示中國畫創作的新作、新識、新風,增進交流,共同推廣中國畫藝術,傳播中國畫理念,強化中國畫的號召力、凝聚力,促進世界對中華藝術的理解和向往,讓中國畫藝術更加昂揚地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審美的主流選項和活躍的藝術形態之一。

部分參展作品▼

高云 夢·魚樂,2017,紙本,172 x 93 cm

王南雄,飛瀑百丈生晝寒,2014,京和紙,149 x 70 cm

張宏賓,寫生,2019

徐培晨,版納月色,2020,紙本

江明賢,安平古堡,2020,彩墨紙本,136 x 68 cm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校對 陶善工

關鍵詞: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