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高中語文老師在朋友圈吐槽,說自己任教班級的一位博士后家長屢次“指導”自己的教學,讓其不勝其煩。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中小學老師經常會碰到家長“指手畫腳”的情況嗎?如果家長不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怎么辦?有沒有途徑可以讓家長和老師達成一致,從而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
【問題一】日常教學中,老師會碰到家長“指導”自己教學的情況嗎?
(資料圖)
角色越界容易適得其反
首都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三年級主任 紀國新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學歷家長越來越多,他們在求學歷程中積累了相對成熟、體系完備的學習經驗,希望把這種經驗傳授給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在學習中受益。作為教師,我認為家長應該并且有權參與其中,畢竟良好的家校溝通能夠使得家校雙方取長補短。
必須承認,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是不能缺席的。孩子成長的早期階段,最需要家長親力親為地參與,其他人無法替代。到了中學階段,尤其是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家長的關心和參與需要向更加專業的教育者請教,這時,學校教育和老師指導的重要性逐漸顯現。如果家長的參與變成了點評和質疑,對老師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風格、作業內容、作業量等隨意指手畫腳或無端批評指責,就可能會對老師的教學工作產生一些或很大的負面影響。比如,疫情期間,我們為了調動學生的線上學習熱情,組建了“結對子”學習小組,希望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活躍課堂氛圍,促進教學創新。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老師們全程追蹤小組合作成效,對接小組長進行溝通。不過,也有家長提出了質疑,認為“老師才是課堂主體”“討論不如直接授課節省時間”……由于部分家長的干預,部分學生“落了單”,教學進度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細細想來,家長之所以想“指導”學校教學,主要是出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這其中,也包含著家長對學校老師或多或少的不信任。客觀地說,家長是基于自身學習經驗以及學生個性對老師的教學提出建議,但老師卻要從整個班級、整個年級的學情去思考與謀劃教學。兩者都具有自身的合理性,要達到平衡確實不容易。
我也曾有過類似的“煩惱”。某次期末考試結束后,有位家長到辦公室找我,情緒激動地說自己的孩子成績下滑厲害,想申請讓孩子把日常作業內容換成市面上的“模擬題”“沖刺題”。我一邊安撫家長的情緒,一邊向其解釋學校教學內容背后的邏輯,強調“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孩子的學習還應該先打好基礎,再沖刺提升。越是到學生質變的關鍵時期,越不能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混為一談,最終和家長達成了共識——應該為學校教育留些“空間”。
事實上,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教學理念,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但是“教書育人”的大方向不會變。教學的這根“指揮棒”來自教育部門,是經過反復研究、多年實踐得出的寶貴經驗。家長不妨先在行動上配合,然后再考慮孩子個性化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多與老師進行溝通,從而助力學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達到雙贏的效果。假如一味地角色越界,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今年高考,我們學校高三年級學生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除了學生的奮發上進之外,也離不開大多數家長的通力配合與學校老師的辛勤付出。可見,家庭與學校之間并非是一種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一種互為補充的協作。學校教育沒有家長的溝通與交流難以適配學生的個體成長,家庭教育沒有學校的規劃與安排難以促進學生的進步提升。家長和學校雙方都應該做到摒棄偏見,發揮所長,為學生共筑更完整、更系統的成長環境和條件。
【問題二】作為家長,如果不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怎么辦?
與老師意見相左時“較真兒不斗氣”
清華大學博士 胡一峰
輔導孩子做作業,和孩子交流學習心得,是家長應盡的責任。在這個過程中,難免遇到家長和老師意見相左的時候,對于高學歷家長而言,尤其如此。那么,該如何處理呢?我認為應該區分情況,講究技巧。
對于客觀知識類問題,應當較真兒到底。我女兒今年正在讀初一,有一次,我發現她對課本上一句古文的理解有誤,她卻振振有詞地說,在課堂上老師就是這樣解釋的。我想,或許是老師講錯了,也可能是孩子沒聽清。課文出自《世說新語》,我便和她一起查閱了三種權威注本,比較各家之說,找到了正確答案。我以為,對于知識性的問題,應當較真兒。因為學習的本質就是探求真理,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每一次作業的完成,不僅是通向真理的基石,也應注重對求真思維的培養。當然,這不意味著家長簡單堅持自己的看法,而是應當和孩子一起找權威的“第三方”來評理,引導孩子找到正確的答案。
對于教學方法類問題,不妨求同存異。輔導孩子數學時,有幾次我用我的方法解出了難題,她卻說,你的解法不符合老師的要求。這時,我一般會讓孩子嘗試理解我的方法,并將其作為“備選方案”,等她學會老師的解法后,再作一些比較。這是因為,就解一道數學題而言,明白個中過程,掌握邏輯方法,遠比得到具體的答案更加重要。在教學方面上,老師既接受過科班訓練,又有豐富經驗。一般來說,老師教給孩子的解題方法,更符合學習的規律。而家長的方法往往屬于“降維打擊”,一次兩次或許“高效”,長期來看,卻不利于孩子對課程內容的整體學習領悟,也未必有利于學習能力的循序養成。
對于主觀理解類問題,暫行權宜之計。在語文、英語、歷史、政治以及地理等科目中,我好像都碰到過此類問題。比如,孩子上小學時,有位語文老師教的作文法套路感極強,我實在不敢茍同。再如,對古詩意境的理解,正所謂“詩無達詁”,很難找到標準答案。而對歷史事件的評價、對思想觀念的分析,受主觀個體偏好影響較大,老師的意見有時確有可商榷之處。此時,我一般的做法是和孩子各抒己見,對老師的觀點加以分析甚至辯難駁斥,目的是幫助孩子開闊文化視野、鍛煉思辨能力,同時告訴孩子:思考無禁區,答卷有規矩。討論時可以天馬行空,考試時仍應扣住老師教的要點答題。這可不是“雞賊”,既然考試雖非最好卻是目前最通行最有效的人才選拔方式,掌握一些應試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從孩子的成長成才全過程來看,這實在是不可或缺的權宜之計。
當然,不論遇到哪一類問題,采取哪一種方法,總的原則是“對題不對人”“較真兒不斗氣”,目的是幫助孩子學得更好更快,而非炫耀自己的學識,更不能揚己抑師,而應該努力和老師的教學形成互補,形成推動孩子成長成才的家校合力。
【問題三】在教學問題上,家長和老師怎樣才能達成一致?
在尊重的前提下進行家校溝通
北京五中分校初一年級組長 萬巍
最近,同事收到一份投訴,內容涉及:家長指責老師課堂教學容量不合理、課堂教學時間分配不科學、作業批改也不得法,老師的教學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成績,家長要求學校更換任課老師。同事感到很憋屈,情緒一度沮喪消極。同事是著名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專業扎實,工作兢兢業業,所教班級的成績也名列前茅。其實,類似的現象在各中小學經常出現,的確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家長對教師的教學有不同意見或建議,這很正常。二者統一思想,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更優,但若是家長一味地指手畫腳、頤指氣使,往往會適得其反。在教學這個問題上,有沒有辦法讓老師和家長達成一致?要破解這一問題,就應該找到問題的源頭。
據我觀察,家長對教師“指手畫腳”的原因大致有三個:第一,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期待過高,而現實經常讓這種期待受挫,面對孩子的成績家長又束手無策,情急之下的第一反應就是認為老師的教學水平不行,工作不負責;第二,當孩子學習面臨困境時,有些家長希望憑借自己曾經的學習經驗、事業領域的成功心得在孩子身上復制傳奇,而孩子往往傾向于接受老師的指導。于是,家長想借老師在自己孩子身上實施自己的理念。只是,這一方法和方式都“越位”了;第三,家長對老師的教學一般是通過孩子的轉述了解的,轉述存在不完整、偶然甚至不客觀等情況。特別是在師生關系不和諧的情況下,孩子的轉述往往有很大程度的失真。
要使這種“指手畫腳”的現象得到改觀、家校在教學上達成一致,家長可以做出一些調整。比如,擺正心態,調整對孩子的目標期待,承認孩子之間的差異性,認識到孩子的知識積累、能力提升需要一個過程。明確家校角色定位,學校、老師是教-學-評的責任方、主導方,家長是參與方和協助方,首要任務是努力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為學校教育打好基礎。同時,家長要更多地理解老師,特別是年輕老師的成長過程。要知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班級整體,兼顧到每一個學生確實不容易,家長不要一遇到問題就去質問、怪罪老師,這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當然,如果家長確認自己有必要就教學問題和老師探討時,應該真誠地和老師進行信息和情感的溝通。溝通的前提是尊重,尊重老師的專業、教學理念。家長不要以自己的年齡、身份地位、行業成就自居。所有的溝通都是為解決問題,不是說教,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手畫腳,而應該是在友好的氛圍中交流。達成共識后,家校緊密配合,協力同行。如果溝通沒能達成一致,家長應尊重和配合老師的教學,畢竟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是由老師主導的。實踐一再表明,和老師教學背道而馳或者一味地對老師的教學吹毛求疵、指手畫腳,甚至泄私憤,最后耽誤的其實是孩子。
在此,我也給老師們提些建議:首先,要加強自身學習,提升專業素養,增強教學實踐的底氣。其次,面對家長的不同意見、建議,要保持從容的心態,誠懇傾聽,保持定力,不人云亦云,不置之不理,兼容并蓄,為我所用,注重教學的科學實效。絕不能以敵視心態面對家長的不同意見,即便家長指手畫腳,也不要怨恨家長,遷怒孩子,因為這對教育的任何一方都有百害而無一利,不僅顯得老師心胸狹窄,也有悖師德師風。第三,在搞好學科教學的同時,努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關系和諧了,家長的態度自然就調整了。最后,老師應該和家長多溝通自己的教學內容和理念,爭取在教學行動實施之前,贏得家長的信任,從而達成一致。
【暢所欲言】
■法德勝:現在一些老師布置作業不科學,而且量還多,學習效果不好。雖然老師特別認真負責,但水平有限,很多家長都為此感到很苦惱。
■扎心得理:教育教學水平要提高就不能閉門造車,不能固步自封,不能自以為是。
■文藝博樂6V9:很多聰明學生就因為不信任老師而淪落,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術業有專攻應該是常識,尊重各行各業的業,如是而已。
■他做了頂好的靴子:會學不代表會教,多年的教學經驗絕對比你一拍腦袋就想出來的方法管用。
■子夜流星2020:不要把老師和家長對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專家建議】
學會換位思考 避免“越位”“錯位”
北京教育學院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學院副研究員 張祥蘭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和家庭的合作。近年來,我國中小學家校合作共育的力度和模式不斷完善,在實現高質量育人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家長學歷水平的提升,也出現了個別高學歷家長對教師教學工作“指手畫腳”的問題,對任課教師的正常教學工作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
要想改變高學歷家長“指手畫腳”的問題,首先要肯定家長和教師共同的育人目標,即促進每一個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厘清家長、教師和學生間的“三角關系”,即明確三者主體的職責邊界,避免“錯位”“缺位”及“越位”現象的出現。
教育學是一門專業學科,有其內在的規律及科學理論,每一節課的教學工作,都需要經過任課教師及其學科團隊的集體研討、教材分析、備課設計及試講演練等多個環節。所以說,教育教學工作有高度的專業性特征,尤其是在國家《新課標》的實施中,更加關注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再僅僅關注課本知識的傳授,要關注學生關鍵能力、必備品格的發展,是一個完整的育人的過程。不能否認,少數高學歷家長的“指手畫腳”,只是停留在知識傳遞層面的簡單邏輯,甚至是停留在幾十年前自己上學時的經歷,提出的所謂“建議”是立不住腳的,或者是沒有很好地尊重教育規律,忽視了育人工作的復雜性。當然,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也有需要不斷改進的地方。育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僅在于教師所面對學生個體的多樣性,還在于教學過程的時空性、互動性、生成性和創造性等要求,尤其是新技術和新教學理念的出現,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學歷家長不妨先充分認識教師的專業性,做到專業“讓位”,這本身就是尊重教育規律的表現。
家庭教育只有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創造最好的環境,而如何形成育人合力,最為關鍵的是明確家長和教師的職責邊界,做到“補位”而不“越位”。那么,什么是家庭和學校的職責邊界?即學校教育幫助孩子“成才”,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人”,家校雙管齊下孩子才能成為“人才”。所以,家長在家校共育中的職責定位,不僅要做到專業“讓位”,更是要做到“情感補位”,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生活功能、情感功能和道德功能,這個過程也有助于樹立教師權威、改善師生關系、提升孩子尊師重教意識。所以,家長要在學校教師主導下善于做好“情感補位”,積極配合教師形成協同育人合力,確保家庭與學校間各項工作的合理分工、無縫銜接。家長做好“情感補位”,重點是要給予教師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支持。在大多數情況下,當家長越支持學校、越信任教師的時候,教師的情感狀態越愉悅,和諧師生關系、靈動課堂氛圍才會生成,更有助于孩子思維發展與健康成長。
家校合作共育的基本立場是“家庭和學校是教育共同體”,雙方共同為實現孩子的全面發展而努力,在目標一致前提下如何達成高效合作,核心是要厘清雙方的責任邊界。教師是以專業系統的學科教學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核心在“教育”,而家長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更要在身體健康、人格健全、習慣養成等方面發揮“養育”責任。不可否認,在家校共育中雙方存在一定“責任重疊”,甚至是一些“信息誤解”,但是我們要堅守共同育人的目標底線,遇到問題首先進行換位思考,才能有效避免“越位”或“錯位”的現象發生。對高學歷家長而言,如果對教師教育教學存在質疑,先不要“指手畫腳”,而是要積極溝通,共同促進問題解決。當然,家長和教師都要站在為了孩子更好成長的基礎上換位思考,理解彼此關注孩子時可能存在的視角差異。同時,換位思考不是要求“家庭干好學校的活,或者學校干好家庭的活”,而是要看到差異、認可彼此、成就彼此。
供圖:視覺中國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