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資訊頻道 > 熱點 > 正文
話劇《調查》:夠喜劇夠懸疑,但難比《嘩變》
2023-08-13 15:56:24 來源:藝綻


【資料圖】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王潤

在電影圈嶄露鋒芒后很少亮相于戲劇圈的徐昂,近日低調出現在了北京人藝外請劇目邀請展中上演的話劇《調查》主創名單當中。這部原創軍旅題材作品雖然出品方并非人藝,但除了編劇之一應良鵬就讀于解放軍藝術學院,其他編劇、導演、演員、舞美燈光設計、舞臺監督等等,幾乎都來自北京人藝班底。劇中故事發生在1942年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黨新疆航校,一起關于離奇撞機事件真相的“調查”,揭開了一場充滿反轉的“謎案”。由于演出前基本沒有什么宣傳,因此這部戲到底會是什么樣,和它所涉及的空軍歷史題材一樣,充滿懸念,令人好奇。

拉開大幕,只見首都劇場的舞臺上,厚重的軍校倉庫鐵門、巨大的軍用飛機殘骸,燈光昏暗的庭審現場,全男班演員軍人制服出演……一切都給人嚴肅之感。但隨著一個個特色鮮明的人物登場,使得充滿激辯的聽證會陷入撲朔迷離的“羅生門式”迷局,同時也讓人不斷沉浸在密集的笑點當中。雖然《調查》是一部嚴格遵守“三一律”的主旋律題材作品,但在充滿緊張情緒、三方針鋒相對勢力的政治斗爭中,融入大量的喜劇色彩,頗有些舉重若輕的巧妙,讓人不會覺得將近三個小時的庭審戲太過冗長沉悶,還能從中了解到不少航空知識與歷史背景。

在這個懸疑加喜劇的舞臺上,徐昂導演給這些他非常熟悉的人藝演員們很大的發揮空間。很多觀眾都很驚喜以往經常處于配角的高冬平終于站到了反派主角的重要位置上;扮演特派專員的于震,表演更加沉穩詼諧、張弛有度;米鐵增、蘭法慶、王剛、鄒建、劉輝、雷佳、荊浩、孫星、楊明鑫等人藝老中青名角,也一個個都獻上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有些顛覆其平時在人藝舞臺形象的突破性表演。而最終的結局,會讓人深切感受到,中國空軍從無到有的非凡歷史,正是中國共產黨在艱難險惡環境中堅定信仰、不斷斗爭和奮發進取的努力成果,達到了作品想要傳達的效果。

看了《調查》之后,有些觀眾將其比喻為“低配喜劇版《嘩變》+《十二公民》”。也許是因為徐昂本身是深受《嘩變》等經典劇目影響的北京人藝人,而且曾執導過《十二公民》電影,這次導演的又是一部庭審戲,參演的演員也有很多重合,讓人難免會產生相關聯想。但《調查》從劇本創作來說,和《嘩變》《十二怒漢》等經典劇作還是有本質不同的。北京人藝流傳著一句經典名言:“演不好戲的人演戲,演得好戲的人演人。”這句話雖然是說演員,但對于劇本創作來說同樣適用,判斷一個劇本水平,可以看看它到底寫的是“人”還是“戲”。《調查》作為一部命題作文,雖然編劇、導演和演員們盡力爭取讓其更加生動、好看、充滿懸疑和喜劇色彩,但仍難避免一些段落存在著“為寫戲而編戲”。因此,劇場里雖然常常洋溢著笑聲,觀眾也很明白主創想要表達的主題,但靜下心來細品,也會對一些人物和情節的刻畫與處理產生不夠滿足之感。

比如滿口天津方言、動作滑稽浮夸的趙翻譯,作為喜劇效果出現,點到為止即可,但如果太過頻繁和夸張,那么就不太符合當時的環境和人物的人設;還有作為證人出場的兩位醫生,原本可以通過心理學角度或者彼此的矛盾,帶來更多有深度有內涵的人性分析和戲劇沖突,但目前只承擔了搞笑的功能,讓人頗感遺憾。徐昂在執導《喜劇的憂傷》時,就有把“喜劇”過度夸張化為“鬧劇”的趨勢,在《調查》中,類似情況似乎未能避免,臺詞也略顯生硬,反而影響了人物本應具有的光彩。

不過,瑕不掩瑜,《調查》確實有很多的努力與探索,也充分發揮了北京人藝臺前幕后演職員們的優勢。劇中身為飛機機械師的共產黨員黃樹東、航校食堂大師傅付玉亮等角色的名字,也刻意與北京人藝的舞臺監督、食堂大師傅的名字諧音,讓對北京人藝熟悉的觀眾會心發笑。而人們將《調查》與《嘩變》相提并論,也表達了大家對《嘩變》這樣經典作品的懷念與致敬,以及對潛力巨大的創作者更多的期待。

關鍵詞: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