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湖南、海南等地,檳榔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也是眾多當地農民的收入來源。雖然檳榔中含有多種活性物質,比如生物堿、多酚和多糖,目前對檳榔活性成分和藥理活性缺乏系統研究和挖掘。最近,中國熱科院椰子所的專家在檳榔的活性成分和藥理活性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進展。他們選擇檳榔花、檳榔殼和檳榔籽作為研究對象,系統鑒定了其中的黃酮類物質,并對其中重要物質進行了定量,比較了它們的不同藥理活性。這項研究提供了檳榔藥用方面的重要數據支撐,為檳榔藥用方面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
據悉,黃酮類物質是一類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存在于植物中,包括葡萄柚皮、藍莓、桉樹、黑豆等多種食材中。這類物質不僅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種生物活性,還有降血糖、抗過敏等功效。借助現代科技研究發現,檳榔中富含72種黃酮類物質,包括葒草苷、異葒草苷、牡荊素和夏佛塔苷等多種物質,這些物質在檳榔中首次被鑒定出來。而且,三個提取物中黃酮組成有明顯差異,檳榔籽提取物中兒茶素、原花青素B1、原花青素B2和L-表兒茶素含量較高,檳榔花提取物中木犀草素和香葉木素含量較高,而檳榔殼提取物中香葉木素和夏佛塔苷含量較高。
最新研究發現,檳榔各部位的生物活性不盡相同。據分析,檳榔籽提取物中的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效果最佳,明顯超過了阿卡波糖(半數抑制濃度分別是阿卡波糖的1/2.33和1/2290)。此外,檳榔籽提取物還表現出較強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能力。總的來說,相較于檳榔花和殼,檳榔籽含有更多活性黃酮類物質,并且有著更顯著的降血糖和降血壓潛力,或許可為糖尿病、高血壓等提供新藥物方向。
檳榔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與藥用植物,在中華文明中有著悠久的歷史。總之,此項研究為檳榔藥用方面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支持,有望在未來幫助人們尋找更加天然、有效的治療方法,更為檳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可能性。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