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通訊員 李雪萍 歐陽鈺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來,湖北省江陵縣嚴格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從容構建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耕地保護格局。如今,走進江陵,煦風拂面,稻香撲鼻,“豐”景美麗。江陵已成為穩步提升耕地質量、厚植糧食生產發展根基的佼佼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記者在江陵縣沙崗鎮九甲湖村看到一派溝相連、渠相通、林成行、田成方的景象。放眼望去,藍天白云下,層層稻浪迎風起舞,構成一幅美麗“豐”景。
江陵縣沙崗鎮九甲湖村看到一派溝相連、渠相通、林成行、田成方的景象(通訊員供圖)
2022年江陵縣沙崗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發改渠道)施工員姚圣寶說,他們進場后就開始清障、除雜,清理河道,暢通渠道,方便灌排,涉及路和橋梁,橋通、路通,農業生產也會更方便。
位于沙崗鎮的三合村全村共種植水稻3290畝,傳統種植也是該村的主要產業。但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之前,田塊周邊的溝渠淤塞,不僅防不了旱,更排不了積水,嚴重影響了該村正常的農業生產。
江陵縣農田建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黃華說,施工內容主要是田間道路、溝渠的疏挖和護坡,還要新建泵站,泵站的作用就是做到“旱能灌、澇能排”,達到這兩個標準,再對以前的老舊泵站一些設備進行了更新。在整個項目建成后,將會對村組糧食增收、農田基礎設施的改善有很大的提高。
沙崗鎮三合村黨支部書記段昌學介紹,以前都是村民自己打溝才能抽到水,現在這里修好以后,隨時可以抽水,防旱排積都很方便。
田野,孕育著豐收的希望。在馬家寨鄉張黃村,地里的水稻愈發青蔥。看似平平無奇的稻田,隱秘處卻暗藏玄機。據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技術負責人潘明春介紹,張黃村位于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第23標段項目范圍內,主要建設內容為土地平整與高效節水。
潘明春說,高效節水主要是通過低壓管道的灌溉,省去了過去傳統的明溝明渠,節約了土地面積和人工的灌溉成本,也節約了水資源。
傳統人工灌溉模式下,完成一畝田的灌溉需要200噸水,但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后,一畝田僅需100噸水。同樣灌溉400畝田,人工灌溉需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利用泵站涵管進行高效節水灌溉僅需半天便可完成,不僅減少了水損,更大地減輕了農戶的生產負擔。
馬家寨鄉張黃村黨總支書記王瀟說,目前,該村這片田節水灌溉的面積是320多畝,作為受益村,節水灌溉措施改變了過去的灌溉模式和原來大家架電、抽水的模式,現在的節水灌溉措施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包括節水、省工、增產增效等,預計今年的產量對比往年每畝增產50至100公斤左右。
逐夢田園織錦繡,廣袤沃野譜新篇。據了解,2019年以來,江陵縣累計投入財政資金5.47億元,組織實施建設項目29.04萬畝(包含4萬畝高效節水,1.5萬畝提質改造)。精準施策、穩步推進,將糧食產能牢牢地“儲存”在土地之中的江陵實踐,正在這片熱土上徐徐展開。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