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河流域云霧繚繞,美如仙境。 (趙廣亮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美麗牛車河,幸福彩虹路。(魏翔 攝)
杜皮鄉東岳村水域岸線拆違復綠后變成花海。 (資料圖片)
團風縣團風鎮羅霍洲村萬畝糧食生產基地。 (陳勇 攝)
大別山南麓的團風縣,一座座秀美整潔的村莊,一個個欣欣向榮的田間產業,一幅幅紅紅火火的喜樂畫卷,與青山綠水、花草樹木相映成景,靈動而多彩,別有一番風味。
按照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推進四化同步發展的要求,團風縣提出“一城引領、兩化驅動、六片示范”的縣域發展思路,打破行政區劃界限,以流域單元為統籌,將打造牛車河、大崎山、五云山、白羊山、巴河、環城六個中小流域鄉村示范片作為走好“無窮之路”、走向富裕之路的重中之重。其中,牛車河流域示范片是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的第一批項目,該縣放大這一“國字號”項目效益,立足資源優勢,實施連片規劃,圍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以流域綜合治理統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結出共同締造之果,走出鄉村振興之路。
一年多來,牛車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片先試先行,大崎山、五云山等流域競相發展,美麗鄉村以點帶面、串珠成鏈、連片成景,共同締造碩果滿園,鄉村振興破題開篇。
流域連片開發 特色產業串珠成鏈
日前,地處牛車河流域的總路咀鎮白坳村香菇基地,棚里的香菇密密匝匝,長勢喜人。
據省委辦公廳駐白坳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劉志能介紹,90個大棚,年出菇20萬棒。這些香菇,一部分由福旦公司作為農產品出售,一部分進入祿菇公司作為香菇醬的原材料。
將初始農產品轉化成加工品,祿菇公司可不簡單。2022年12月試生產,每天生產香菇醬10噸,到今年春節前就出口了8個集裝箱的香菇醬,產值達2000萬元。“帶動農戶種植香菇,發展精深加工,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打下堅實基礎。”
牛車河流域涉及總路咀、賈廟、杜皮3個鄉鎮、7個行政村。瞄準高標準產業基地,流域因地制宜,找準特色資源,推進“村村有產業、發展有延續”。
賈廟鄉茶沖村引進武漢騰云山生態白茶股份有限公司,種植優質白茶。該鄉新建高標準油茶基地5000余畝,新栽上國家級優良品種“長林4號”油茶,高產穩產,盛產期畝產油約70公斤,油酸含量達83.09%。
杜皮鄉打造萬畝標準化有機茶園,配套新建農產品特色館,加快茶旅融合。開發紅色旅游,建設農旅綜合體項目,讓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和特色產業深度融合。
一年多來,團風縣搶抓六大流域示范片建設機遇,瞄準休閑食品領域,讓優質農產品“出村進城”,推動農業產業“乘風破浪”。五谷磨房啟動“黑金計劃”,深挖黑芝麻這一傳統食養食材價值,打造從種子到餐桌的黑芝麻全鏈條食養版圖。馥雅食品不斷開發本地蓮子、花生、綠豆等特色農產品資源,帶動團風縣成立16個湘蓮合作社,產品銷往大城市的大超市。2022年全縣規上工業農產品加工產值37.4億元,產值增速19.17%。下一步,團風縣將圍繞綠色健康食品深加工,探索建設百億食品加工產業集群。
鄉村顏值躍升 共同締造幸福生活
陽光明媚,牛車河水庫波光粼粼,四周峰巒聳翠,小島星羅棋布,不時有水鳥掠過,舉目遙望,如詩如畫,盎然成趣。
岸邊,刷得黝黑的環湖路上,紅黃藍三色標識的“彩虹路”,不僅將散落的鄉村串珠成鏈,而且沿線還建成交通驛站、觀景臺十余處,配套完善公共設施、種植綠化等。在肖石坳休閑觀光交通驛站,生態停車場、游步行棧道、交通公廁等一應俱全。在百丈巖村,一座由團風、黃梅共同共建的靈潤橋,取兩地靈潤相通、云水相連、恩德廣布之意,既方便周邊4個村村民出行,更為山水點睛。
2022年4月,杜皮鄉東岳水岸沿線環境整治項目如期完工,迎來了月季花海的首次盛開。一年前,這里還是牛棚連片,垃圾遍地。一年來,東岳村搶抓牛車河流域建設機遇,大力開展拆違復綠,因地制宜種植月季等花卉,花開遍野十里香,如今這里不經意間成了網紅打卡地。
品茶韻幽香,游湖光山色,賞美麗花海,扎帳篷露營,“農、林、文、旅”于一體、三產融合的示范基地初見雛形,鄉村讓人們更向往。2022年,全縣接待游客突破200萬人次。
在白羊山流域回龍山鎮桃花嶺村,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如火如荼。聚焦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民開展房前屋后整治,從掃干凈、碼整齊、收通暢開始,到自發拆違除舊、美化庭院、扮靚灣落,村莊更靚麗。村支書賈華兵介紹,60多歲的村民杜達文主動讓出2米宅基地,入村的路更寬敞了;村民劉臘美捐出自家的3棵桂花樹,栽種在廣場上,香氣撲鼻;村民將傳統的犁、耙、鋤頭等老物件搬到農耕長廊,鄉愁鄉韻更濃了。
在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區項目建設的同時,團風縣將項目建設與“共同締造”活動有機結合,廣泛發動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顏值躍升、設施完善、幸福加倍,一幅幅“組織強、產業興、環境美、群眾富、民風淳”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舒展開來。
聯農益農帶農 群眾分享振興成果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是讓群眾受益、分享振興成果。
在巴河流域但店鎮樸樹大灣村,鱸魚育苗養殖基地已經投產。負責人易志松通過“能人返鄉”工程回村創業,于2017年建成鱸魚精養魚池9個。2022年,為延長鱸魚產業鏈,新建2000平方米鱸魚育苗大棚基地。基地棚內建有40個孵化池,每個孵化池可孵化魚苗8萬尾,全年可育苗兩季。
“淡水鱸魚口感好、營養豐富,銷量大。”易志松介紹,基地采取“村級公司+合作社+農戶”運行機制,去年產鱸魚36萬斤,總產值約540余萬元,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農戶入股分紅7萬元,帶動本村67戶群眾戶均增收5000元。
村民最有發言權。在牛車河水庫庫尾的傳奇莊園,千畝茶帶連綿起伏。“到示范區項目工地打工,年收入5萬多元!”牛車河村脫貧戶方建舟返鄉就業,成為傳奇莊園一名水電工。肖石坳村53歲村民倪元香,當上自家馬路對面新建的肖石坳休閑觀光驛站管理員,“一天有近千元毛收入。”
沿線村民和村集體持續享受示范區建設發展紅利,關鍵在建立科學的利益聯結機制。
在牛車河示范區建設中,團風縣引進團風楚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5000畝高標準油茶基地后續10年管護。據悉,基地建成后5年內,公司每年管護投入不少于200萬元。項目受益后,楚林公司、土地流轉戶、村集體采取“442”分紅模式,可帶動周邊農戶務工、分紅,戶均每年增收5000元、村集體增收30萬元。杜皮鄉與安徽省金寨縣永生利生態茶業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實行資產折股、量化分紅、風險共擔、利益均享,帶動就近就業500余人,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10萬元以上。黃岡東坡糧油集團有限公司率先實現訂單種植,既確保農民利益,又保證原料的供應和質量。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農民的荷包更暖、生活更富裕。
策劃:團風縣委農辦 團風縣農業農村局 團風縣鄉村振興局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 作為新型零售業態之一 即時零售近年來正成為撬動消費增長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體驗性 農業旅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家樂
- 脫發年輕化帶來了市場擴增 各大廠商通過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訴數量呈上升趨勢 預制菜是花高價吃料理包嗎?
- 在國民支出中占比將達46% 服務型消費快速地迭代發展持續煥發生命力
- 成了資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業都在積極跨界布局咖啡賽道
- 新增超千家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國慶期間預制菜整體銷量較去年大為增加
- 值得借鑒和共享 上海、重慶出境游業務有助于國內旅游業進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經濟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費有了新特色和新亮點
- 前八月虧數千萬九月扭虧為盈 車市的“金九銀十”要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