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資訊頻道 > 關注 > 正文
基層樣本|智慧救助+溫情服務 資興編牢織密困難家庭“暖心網”
2023-08-22 22:02:07 來源:紅網

資興農村商業銀行為困難群眾上門服務。


【資料圖】

紅網時刻新聞8月22日訊(記者 陳彥兵 通訊員 謝寶剛) 2023年以來,資興市大力推動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通過精心打造“智慧救助+溫情服務”品牌,不斷編牢織密困難家庭“暖心網”,不僅大大提升了社會救助實效,還極大增強了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8月20日,資興市民政局和三都鎮工作人員進高橋圩村主動發現困難群眾。

以“線”聯“線”,主動發現無盲區

2023年初,資興市政府結合實際,出臺了《資興市最低生活保障審核確認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將文件規定融入社會救助智慧管理系統平臺設置,低保審核確認程序更優化簡化,群眾辦事更便捷。相關部門資源共享,數據互聯互通,實現了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社會救助工作深度融合。社會救助申請對象用智能手機通過“網上辦”“掌上辦”智能服務平臺,足不出戶即可申請社會救助,平臺受理后即時核對核算,城鄉低保等社會救助申請材料線上填報、家庭經濟狀況線上核算、信息數據線上核對、辦理結果線上反饋,實現了社會救助核對一網智治。

資興“智慧救助”通過網絡化管理、移動端申請、數字化審核、便民化服務、指尖化操作,線上線下緊密相聯。大數據比對、分析后,可在第一時間發送防返貧風險預警,提示基層工作人員立即入戶調查,“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的工作網絡全覆蓋,無盲區,實現了快辦快復。近兩年來,基層網格通過主動發現,對56名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及時實施了精準救助。

資興社工關愛白廊鎮白廊村留守兒童。

以“優”解“憂”,暖心救助有溫度

“資興市社會救助智慧管理平臺”采用全國和全省統一的設計標準規范,為全市統一認定平臺,平臺從服務民政轉向服務民生,實現上下級民政部門、民政部門與涉及民生領域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同步傳輸,實現了數據跨層級跨平臺無縫對接,避免數據重復錄入,減輕了工作人員負擔。平臺實現了一門受理、一網通辦、一事聯辦,通過收集、分析困難群眾救助需求,因人施策,向相關部門及基層網格或社會力量精準“派單”,并“督單”落實,讓低收入群體求助有門、幫扶及時。

近兩年來,全市“派單”上門幫扶因病、因殘陷入困境的家庭和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以“資金+物資+服務”模式,實行差異化救助幫扶,以送就業崗位、生活物資和慰問金、上門心理疏導、開展“助醫、助餐、助潔”等服務模式1510人次。通過發揮“人大代表+社區+社會資源+社工+志愿者”等多方聯動作用,全市點對點精準救助服務困難群眾3640人次。通過與慈善救助機構銜接,帶動市內外愛心企業參與,鏈接“助學、助醫、助殘”等公益服務項目3個,籌集社會資金和物資價值110多萬元,幫助解決困難群眾的緊迫事、暖心事,編牢織密了困難家庭“暖心網”,建立了常態化、可持續的幫扶機制。

以“辛”換“心”,政策找人無堵點

資興市采取編內解決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在各鄉鎮(街道)和社區均配備了專職社會救助工作人員,全體人員在“馬上就辦、真抓實干”活動中,建立了旨在紓困解難、服務民生的“政策找人、服務上門”機制。

資興市民政局派出業務骨干組成“培訓小分隊”,采取送培訓到鄉進村的模式,面對面指導基層工作人員精準落實救助政策,讓困難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輕松辦理救助業務;建立了基層網格人員為年老、行動不便的群眾提供“上門服務”常態化機制,幫助群眾在低保等救助對象確認、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高齡補貼發放管理和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孤兒、困境兒童的關愛保護等民政服務中,幫助整理、上傳申報材料,“零距離”為群眾辦理業務。全市救助對象中有741人因行動不便或精神障礙患者等原因無法自行前往銀行辦理新開戶、掛失、密碼重置、銷戶等業務,資興市民政局與農村商業銀行攜手,由銀行派出“學雷鋒暖心服務隊”上門服務辦理,破解了特殊困難人群銀行業務和救助資金精準發放難題,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

點滴民生事,枝葉總關情。工作人員用辛苦指數換來了困難群眾的幸福指數,讓困難群眾的心溫暖了起來、安定了下來。

成效明顯,救助工作更溫暖有力

推行智慧救助“網上辦”“掌上辦”后,群眾辦事更加方便快捷。群眾用智能手機“掃一掃”“點一點”即可辦理救助業務,即使行動不便或遠在外地的也不用跑腿了,只讓“數據跑”,辦理時限縮短了15個工作日左右。

救助對象確認更精準了。實現了財政、衛健、人社、市場監督、稅務、住建、自然資源、殘聯、住房公積金等12個涉及民生領域部門信息數據共享和橫向聯動機制,優化了數據的精準供給,協同開展救助對象經濟狀況即時核對核算評估。

審核過程也更加公正、高效、透明。利用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打通了救助工作堵點,降低了困難群眾的申報負擔和基層行政成本及工作風險,有效杜絕了傳統模式下申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曲解政策、搪塞群眾、暗箱操作及辦理不及時等突出問題。平臺引入“人臉識別”技術后,通過“智慧眼”讓生存認證足不出戶,從源頭遏制不符合條件及死亡人員繼續領取各類社會救助資金的現象,救助更精準、透明。

通過智能化手段,基層經辦能力也得到提升。基層工作人員減負、解壓、增效,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入戶調查、主動發現、協同開展救助幫扶,救助工作更溫暖有力。

關鍵詞: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