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3日電 (歐陽易佳)8月3日,在中國氣象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2022年《中國極地氣候變化年報》(以下簡稱《年報》)首次發布。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表示,這份由中國氣象局組織編寫的《年報》提供了極地氣溫、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海冰、主要溫室氣體、臭氧總量等多方面的最新觀測事實措施和長期變化趨勢評估結果,科學客觀地反映極地氣候變化的基本情況。
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歐陽易佳攝
極地——全球氣候系統的穩定器
【資料圖】
一直以來,極地被喻為全球氣候系統的穩定器,在全球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的形成,南北兩半球的熱量、動量和水份交換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年報》顯示,極地氣溫變化顯著,北極在最近40多年來增溫加速,其整體升溫速率在1979年至2022年期間達0.63℃/10年,是同期全球升溫速率(0.17℃/10年)的3.7倍。2022年,北極整體平均氣溫比較常年偏高1.10℃;南極氣溫相較于氣候平均變化不大。
《年報》指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南極海冰范圍經歷了長期緩慢增長后在2014年開始快速減少,我國自主的風云三號極軌系列氣象衛星資料顯示,南極海冰范圍2022年2月和9月的月平均值較常年平均偏小23.84%和2.96%,其中夏季海冰范圍創歷史最低值。
對全球天氣氣候及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顯著影響
極地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放大器,其氣候和大氣環境變化對全球的天氣氣候及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都會產生顯著影響。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全球變化與極地研究所所長丁明虎介紹,目前,全球氣候變暖已導致北極海冰快速消融、格陵蘭冰蓋融化、冰架崩解加劇;西南極地區也朝著類似北極的方向在變化發展;東南極地區相對比較穩定。這些現象已經導致極地生態系統發生顯著改變,比如說磷蝦的高產區受到南極海冰變化影響發生了遷移;極地影響也已從極地擴散至全球。
“另一個極地氣候變化的全球影響就是北極航道的逐步開通,北極東北航道目前已允許商船在夏季通航,使得東亞和北歐的海上航程縮短了大約40%到50%,這對全球經濟和航運都有重大影響。”丁明虎說。
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
目前,中國氣象局在南北極地區有哪些氣象站?這些站點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丁明虎介紹,自1981年開始,中國氣象局就開展南北極氣象的觀測和研究工作。經過40多年的努力,中國氣象局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在南極聯合建設了20多個氣象站,其中8個已成為國家基本站。“20多個站看起來不是很多,但是目前全世界在南極地區目前大約有160個氣象站,我們國家的數量排到第二,我們在南極觀測已經達到16年,發展速度僅次于美國。”
“這些站點通過開展包括氣象、輻射、臭氧洞、溫室氣體等多方面的觀測,長期持續觀測,為我們認識南極和北極的自然狀況提供了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數據,支撐了我國在大氣、海洋、冰凍圈等學科的發展。”丁明虎說,“南北極地區的氣候變化關系到全人類的命運,作為少數有能力在極地超低溫地區開展長期觀測的國家,我們自己觀測為全球氣候治理,正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中國智慧,體現了中國的社會擔當。”
(責編:孫紅麗、呂騫)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