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何峰 劉頓 通訊員瞿云 寧茜沅陵報道
道路兩旁是干凈敞亮的房屋,橙黃飽滿的枇杷掛滿枝頭,農人在田間備耕,遠處青山連綿,勝過墨色暈染。
河岸邊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齊劃一,大棚內溫度如盛夏一般,棚內的辣椒、付瓜、南瓜等作物長勢喜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夏天,沅陵涼水井鎮的發展如火一般熾熱。
蛋雞養殖“啄”開致富門
走進沅陵縣涼水井鎮王家嶺種養一體化產業園,“四層樓”的雞舍內,五萬羽白茸茸的蛋雞正在啄食,嘰嘰喳喳奏成一曲“干飯大合唱”。
“每只雞一年生320個蛋左右,這次銷往長沙的這批貨有10噸。”王家嶺種養一體化產業園蛋雞養殖的管理人員楊斌笑著說道。
近年來,涼水井鎮通過引進現代化喂養設備,采用自動供給飼料、水源、喂食、溫控等操作,僅需少數人工就能實現日常的飼養管理,大大節省人力、物力。
雞不僅生產雞蛋,還要生產雞糞,那么雞糞又該如何處理呢?
“建成有機肥加工廠,將養殖雞糞變廢為寶,年處理雞糞能力6000噸,年產值420萬元,產生的有機肥為果蔬、茶葉等產業提供優質有機肥料……”
涼水井鎮結合實際、大膽創新,依托王家嶺村“種養一體化”產業園,推行“蛋雞養殖—有機肥加工—果蔬基地—農產品初加工”模式,在鄰近村“1+N”建立產業基地和農產品回收點。
目前,產業園已完成5畝高標準溫控育苗大棚、5畝綜合服務區、15畝果蔬觀光基地、200畝連體鋼結構塑料大棚、300畝簡易單體大棚項目建設,種植辣椒、黃瓜、茄子等農產品1000余畝,日產蔬菜10000余斤,年產值達500萬元,并與各大市場、超市、學校食堂等建立了穩定的供銷關系和物流鏈,成為縣城重要的菜籃子基地。
同時,園區發展芥菜種植加工產業,不斷進行產業升級,朝著做大做強芥菜種植產業目標前進,已與康師傅旗下公司簽訂芥菜加工訂單農業,初步建成現代化芥菜加工車間3700平方米,標準化腌制池22口。
“小水果”撬動富民“大產業”
王家嶺村的產業發展勢頭火熱,百合村的水果讓人垂涎欲滴。
“五一的時候很多人來這里采摘桑葚,進來采摘20元/斤,隨便吃。”百合村業二組的鄭鴻文與同村的三人一起種植了4畝桑葚、20余畝獼猴桃,在家門口做“水果園主”,他十分歡喜。
89年出生的胡東,也是百合村人,24歲時的他選擇回到家鄉,種植了30畝的西瓜。“我負責做飯洗菜,他爸爸就和他一起照顧西瓜,各有分配干活不累。”胡東的母親樂呵呵地分享著家里的分工安排。
涼水井鎮以王家嶺村作為“聯合體”中心村,與產業相近、地域相鄰的百合、劉家壩、涼水井、云叢洞等5村一體推進支部聯建、產業聯盟、利益聯結、環境共美。
百合村緊緊圍繞“魅力白合、快樂采摘”這一發展思路,立足現有的地理環境優勢和多樣性特色小水果,將白合村打造成沅陵縣周末快樂采摘的“水果公園”。該村以打造“七園一畫一屋一區一平臺”為抓手,讓休閑“小水果”撬動富民“大產業”。(七園即紅心火龍果采摘園、草莓采摘園、桑葚采摘園、櫻桃采摘園、獼猴桃采摘園、葡萄采摘園、柑橘采摘園。)
如今,蔬菜瓜果,已成為沅陵涼水井鎮一張亮麗的“名片”,更是當地餐桌上的“搶手貨”。
“一體化服務”打造新業態新產業
“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現代化。”隨著農村勞動力的不斷減少,農業生產的組織方式和生產方式亟需改變,機械化、科技化將逐步推廣應用。
這個春天,涼水井鎮對農業發展也有了新的“盤算”——集中育秧工廠。
“有了這個‘一體化服務’大家都說插秧種田方便很多了,他們只要負責管理田間的水,我們為大家服務也格外高興。”劉強是王家嶺種養一體化產業園農機服務隊的一員,他告訴記者,為響應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安排,涼水井鎮首次引進推廣工廠化育秧,積極服務農業企業和種糧戶,助力農耕生產。
工廠化育秧的建立,給種糧添了不少底氣和信心。四月中旬,涼水井鎮種糧大戶祝偉今年準備種植300畝生態稻香米,聽說“家門口”建立育秧工廠后,第一個進入工廠下種600公斤進行機械化育秧。
工廠化育秧環境可控,既節省人工,又提高效率,而且消毒、浸種、催芽等 “一條龍” 育秧作業,管理方便,批量很大。育秧工廠是今年當地農業合作社籌資300多萬元新建的,目前已有幾十名農戶共180畝的農田、兩家農業企業和三家種糧大戶入駐育秧。
為了確保機械化、工廠化育秧和拋秧插秧一次性成功,該縣出臺一系列獎補政策和培訓方案,縣農業部門組織農技人員到田間地頭,創建育秧插秧示范點,并現場進行演示。據悉,今年該縣機械化育秧種植水稻將達到1.5萬畝,通過三年的實踐,力爭達到8萬畝的目標任務,為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春盡夏來,萬物勃發。沅水畔酉水旁,農機轟鳴,新的耕耘已經開啟,新的業態不斷涌現,新的豐收正在孕育。
記者手記:
涼水井不“涼”,產業發展勢頭正熱。
初夏時節到訪湖南省沅陵縣涼水井鎮,感觸最深的便是一個“熱”字:入夏的天,足夠炎熱;王家嶺村蛋雞養殖場里,5萬羽前呼后應的雞鳴足夠熱鬧;集中育秧工廠的秧苗正在熱銷;百合河村的精品麒麟瓜也即將迎來熱賣……
這些“熱”的背后,是涼水井鎮產業發展勢頭的火熱,是當地群眾對這片土地深厚的熱情。更讓人動容的是,這種對土地的熱情在這里有傳承:利用現代科技幫村民解決春耕難題、卻將自己曬得黝黑的“80后”劉強,以及同樣被曬得黝黑、抱怨著“不掙錢”卻安安心心種了9年西瓜的“89后”胡東等等。
有傳承,便有希望。我們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